徐州医科大学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政策解读>>正文

省教育厅召开《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



《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

(2025年9月2日11:15  厅402会议室)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前来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为贯彻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部署,进一步优化我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发展需要,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苏委教工〔2025〕4号)。今天新闻发布会将向大家介绍《实施方案》的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切的问题。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分别是: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苏州大学副校长姚建林,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洪,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金科。

今天新闻发布会有两项内容:一是请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就《实施方案》作综合发布;二是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杨树兵副厅长作发布。

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新闻发布稿

省教育厅副厅长 杨树兵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总体安排,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高位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工作。8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进行专题报道。

我省因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改革意愿强烈,被教育部列为专项试点省份,开展急需学科专业快速布局、学科专业内涵更新等改革试点工作。

今天,我就江苏推进这项工作的情况向大家做个介绍。

一、江苏推进相关工作的背景和缘由

一是国家有要求,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大部署,为推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抓手,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之举,是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一场立足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教育规律、推进供给优化的结构性改革。

二是江苏产业创新发展有需求,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亟待深度融合。江苏作为经济与科教大省,高校数量、科研资源和产业规模均居全国前列,江苏正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兴产业集群和支柱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当前,部分领域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完全适应的问题,传统专业设置难以适应技术快速迭代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学科专业调整必须紧扣产业发展脉搏,通过优化布局、增设紧缺专业,为产业创新提供精准人才保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高校发展有内在需要,破解同质化发展与提升质量的双重挑战。部分高校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结构性矛盾,部分专业布点重复率高,就业竞争力不足,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同时,高校内涵建设压力凸显,师资和课程资源亟待优化。高校唯有主动调整专业布局,才能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转型,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和江苏创新发展需求,教育部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工作后,江苏省教育厅牵头组建了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工作专班,启动江苏省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通过座谈和意见征求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结合我省工作实际,近期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江苏省实施方案》)。

二、江苏推进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主要思路

《江苏省实施方案》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推动全省高校建设一批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科专业,形成面向江苏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新机制,构建学科专业内涵更新建设新模式,全面提升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适配性、敏捷性和前瞻性。到2027年,新增学科专业点中属于国家或江苏急需的占比超过85%,理工农医类学位授予点占比超过60%。到2030年,学科专业布局全面调整优化,江苏“1650”产业体系所需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

《江苏省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四项行动。

一是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面向江苏人才需求发布急需学科专业清单,精准研判重点产业领域紧缺人才需求规模、专业类型及能力层次,推动人才需求口径和培养口径的精准转换;紧扣江苏产业创新需要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创新构建“产业链需求牵引+学科链创新供给”双向赋能的急需学科专业超常规设置机制,实现急需学科专业设置从“被动滞后”向“前瞻引领”跃升;围绕江苏区域均衡发展协调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推动江苏高校设置与所在设区市主导产业适配的急需学科专业;服务江苏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化布局急需学科专业,鼓励江苏高校面向欧洲、亚太等地区高水平理工院校引进优质特色资源,合作建设急需学科专业,支撑江苏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二是实施学科分类发展卓越提升行动。启动顶尖学科筑峰计划,重点支持江苏若干学科或优势方向尽快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启动基础学科筑基计划,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建设,精准推动基础医学(含药学)学科建设,适度扩大天文学等紧缺基础学科布局,支持江苏高校建设基础学科创新平台;启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筑优计划,坚持破除学科壁垒,打破利益固化格局,探索新型组织形态,深化成果归属等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有利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生长的学科生态;启动文化传承学科筑源计划,坚持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关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冷门绝学”发展机制,重点支持古文字学、简牍学等江苏优势冷门学科建设。

三是实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行动。建设面向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江苏学院”,以多元化方式在全省范围遴选拔尖生源、汇聚顶尖师资、打造精尖平台,构建“人才产出+模式输出”双轮驱动的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面向高质量专门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学院,推动高校研究行业产业对人才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的需求,深化人才培养全链条改革。推动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深度参与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体系建设;建设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学院,全面加强江苏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确保人才培养与江苏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建设培育新时代优秀导师的江苏省导师学院,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导师队伍综合指导水平,重点强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江苏产业创新的能力;构建急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快车道,探索急需紧缺人才短周期培养模式,建立转专业快速通道,实施相近相关学科专业接续培养;构建特色化本科荣誉教育体系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型协同育人共同体,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一校一策”的本科荣誉教育探索,建立健全荣誉学院等多元组织形态,开展荣誉学位、荣誉证书试点;建设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型协同育人共同体,支持高校推进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革新,实现跨校协同育人要素的持续整合和创新升级。

四是实施学科专业发展机制深化改革行动。创新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以国家和江苏重大攻关任务为牵引,探索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试点项目制联合培养,加快推进全省高校和高新区协同创新;构建多元多维学科专业评价机制,构建精准分类的学科专业特色发展多元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学科专业建设的质量提升、实际贡献与重大突破;健全学科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针对国家和区域需求不足、就业竞争力不足、学生培养质量欠佳、办学资源配置欠佳的学科专业,研制发布《江苏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健全预警和退出联动机制;健全研究生、本科、高职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科学统筹研究生、本科、高职学科专业设置,不断提高学科专业与产业链的匹配度。

《江苏省实施方案》要求,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强化支撑保障,加强省级资源统筹,出台支持政策,高校落实主体责任,平稳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

三、下一阶段工作

一是有序推进试点。根据试点任务申报高校的前期基础、改革意愿和创新举措,结合我省实际,择优分批推进改革试点工作,优先支持基础好、意愿强、举措实的高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确保试点改革工作稳妥有序推进。

二是加强政策保障。省教育厅牵头,联合省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有关任务,加强省级资源统筹,将改革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和有关规划,细化任务分工,出台支持政策,稳妥推进相关工作。

三是加强过程管理。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建立指导督促机制,强化高校主体责任,把握工作方式方法,明确调整方案,做好信息公开,稳妥推进相关工作。

刚刚杨树兵副厅长详细地为大家介绍了《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缘由、主要思路以及下一阶段工作。当前,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指引下,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已成为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江苏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导向,以《实施方案》为引领,优化专业布局,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着力构建与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教育强省建设凝聚学科优势、夯实长远发展根基。

接下来请各位记者提问。

扬子晚报记者提问:《实施方案》提出创新构建“产业链需求牵引+学科链创新供给”双向赋能的急需学科专业超常规设置机制,针对这一机制,我省将重点实施哪些改革举措?

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金科:江苏作为经济与科教大省,高校数量、科研资源和产业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单一学科特色优势明显,但学科建设与产业创新需求衔接不畅,未形成同频共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江苏高校将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江苏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打造与产业链精准耦合的学科链体系,构建以学科链、产业链为双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高新区等协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加强跨领域、跨学科、跨校际多维度交叉融合,助力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江苏高校学科服务产业创新能力。到2027 年,围绕集成电路、低空技术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学科链创新联合体,为江苏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重点推进三大任务。

(一)以省优势(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为牵引,优化学科结构,布局产业急需学科专业,以优势学科高校牵头,多所高校参与,打造精准匹配产业链的多学科交叉衔接学科链体系,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建设以及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二)构建以学科链、产业链为双链,大学科技园和高新区等为“碱基”的类“DNA双螺旋结构”创新联合体,聚焦解决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未来前沿技术等难题,全面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和效率。

(三)加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链和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建设,打造若干个江苏省学科产业融合大模型,将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融入一个生态系统,初步建成具备强大创新生态的协同创新平台,触发链式化学反应,服务产业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新华网记者提问:我们知道江苏“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居全国前列,请问围绕“创新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我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科专业调整、交叉学科建设等方面有何改革举措?

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回答:南京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发展需要,科学增设学位授权点、严格控制学科整体规模,持续推动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优化方面取得进展:

一是重点面向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强专业学位建设,共增列相关博士学位点14个;二是优化调整存量学科,共撤销建设水平不高或社会需求弱的学位点11个;三是加强学科内涵建设,通过实施基础学科高峰建设、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提升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

我校积极优化新兴交叉学科布局,积极探索高质量推进机制。一是探索“学科特区-学科交叉研究院-交叉学院”的交叉学科发展路径。自2002年起,以培养交叉复合人才为目标,创设了5个学科特区、一批学科交叉研究院、8个交叉学院。二是构建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跨学科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设置九十余个“科研博士计划跨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项目”,构建了初具雏形的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三是布局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学科交叉中心。我校布局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低空技术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成立南京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化生医药学科交叉中心,先后入选教育部及江苏省学科交叉中心,建设具有南大特色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和发展引导机制。

未来,我校将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根据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要求,积极布局了多项试点改革任务,结合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跨学科“博士+硕士”双学位项目试点等,持续探索创新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南大模式”。

新华日报记者提问:《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江苏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目标是推动急需学科专业设置从“被动滞后”转向“前瞻引领”。在此背景下,我省高校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布局相关学科专业方面,有哪些改革举措?

苏州大学副校长姚建林回答:感谢媒体朋友对苏州大学教育改革的关心关注。苏州大学近年来在学科专业调整方面重点开展四方面改革工作:

一是统筹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三位一体建设。开展“学科专业融合优化、学科专业集群建设,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三大工程。近五年累计停招专业23个,撤销专业17个,新增人工智能等急需专业6个,获批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2个博士专业学位点。

二是开展基础学科专业厚基建设。以化学学科为试点,构建应用导向的基础学科本博一体化培养体系,通过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基础和应用结合的原始创新能力培养。

三是深化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生态。实施“X+”学科赋能计划,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和“纳米材料+生物医药” 两大前沿领域建设交叉创新中心,打造需求导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建设交叉创新中心。

四是探索“博士+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法学学术博士+药学专业硕士”“纳米科学与工程学术博士+基础医学学术硕士”等双学位复合型项目,促进学术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接下来,苏州大学一方面持续完善“科学统筹—持续发展—精准评价”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实施“学科专业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速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贡献苏大智慧与力量。

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实施方案》并非仅针对本科高校,也涵盖高职院校。其中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深化改革行动中提出,需健全研究生、本科、高职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机制,同时优化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支持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延伸。请问,我省高职在服务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洪回答:很荣幸作为高职院校代表来进行交流。

首先,第一个问题“如何紧贴产业办专业”。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秉持“办学跟着市场走,专业围着产业转”理念,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布局与江苏重点产业的匹配度和贡献度。具体做法是:

一是“拓新”,布局新兴新质专业。近3年,学校围绕江苏省和扬州市产业集群,新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等12个产业发展急需专业,构建了与地方产业同频共振的专业体系。

二是“精简”,剥离低效滞后供给。针对结构性人才过剩、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减少培养规模;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相关专业,停招或撤销,避免同质化办学。近3年,学校累计停撤了建筑工程管理等8个专业。

三是“提质”,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一方面,根据产业人才需求实行专业分类发展,做精做优石油化工专业群、做大做强电气自动化专业群,重点打造国家级、省级专业。另一方面,加快传统专业的“迭代升级”,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升级实践条件,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于第二个问题“怎样推进高职本科贯通培养”。

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并非简单的学制增加、学历提升,我们认为其核心是聚焦产业发展急需,完善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做法是:

一是优选专业开展贯通培养。我们以产业需求、师资保障、实践条件为遴选依据,确定工业机器人等5个先进制造领域的高水平专业,分别与南京工程学院等本科高校联合开展贯通培养,目前在校生1300余名。

二是深化“三主体”协同育人。学校联合合作本科高校、合作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现代产业学院,深化“培养方案共商、教学资源共建、育训平台共享、师资队伍共用”。

三是强化岗位创新能力培养。学校通过实施“全方位”双创课程、“全过程”双创训练、“全周期”双创孵化的育人新模式,全面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提升职业教育适配性的有效路径,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

来源:江苏省教育厅网站(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5/9/1/art_64084_90.html